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Mead人類學理論

米德根據薩摩亞的田野研究資料,於1928年出版了《薩摩亞人的成年》
(Coming of Age in Samoa)一書,探討了正值青春期的薩摩亞少女的性和家庭風俗,
針砭美國社會對待青少年的方式,轟動一時。在她的觀察中,薩摩亞社會沒有什麼不良青少年,
因為薩摩亞人不要求青少年服從任何清規誡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規證明自己的存在。
因此,青少年時期感情上的困擾,完全是文化的產物,絕非是生理傾向成熟時所產生的必然現象。

米德《三個原始社會的性別與氣質》
個人生活在某種文化中,其人格特質與行為表現即為該文化所決定 。
米德以這本書奠定了性別的文化決定論。
文化決定論:特定文化對發展中的個體之人格與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文化相對論:各個社會有其各自不同的社會制度、經濟型態、習性、風俗、
儀式與宗教信仰,所以文化是相對的。

.Bronfenbrenner生態學模式

1. 微觀系統(microsystem):最易接觸或具立即影響的家庭、學校、同儕等。

2. 居間系統(mesosystem):微觀系統內各種影響來源之交互作用,如互相增強、互相衝突等。

3. 外部系統(exosystem):青少年未直接參與,但會受影響如父母之工作、社區發展等。

4. 鉅觀系統(macrosystem):文化價值、教育、經濟、宗教、政治、歷史事件、戰爭等。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智力結構

雙因論_spearman
(一)普通因素
(二)特殊因素
群因論_Thurstone
基本心智能力
1.數字能力
2.推理
3.語文流暢
4.語文理解
5.空間視覺
6.知覺
7.記憶
由基本心智能力所發展的次級基本心智能力
才是心智的控制力量。
多元論
Thorndike
(一)社會智力
(二)抽象智力
(三)機械或實作
Garner
1.語文
2.數學
3.空間
4.音樂
5.身體運動膚覺
6.人際
7.個人內在
三因論_Sternberg
1.情境
2.經驗性
3.組合
結構論_Guildford
1.內容
2.運思
3.成果
流體與晶體_Cattell
流體是思考歷程所表現;晶體是經由時間累積。

社會文化論

場地理論_Levin
B=LSP(生活空間)
青少年生活空間快速改變,這些改變有很大的非連續性
青少年的空間是扭曲的,處於二世界的邊際人。
人類學理論_Mead
文化對青少年發展具決定性作用,被視為文化決定論者。
社會文化論_Benedict
青少年是文化期望的產物。
重視文化連續性,使青少年轉換至成人之過程順利有秩序。

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論_Piaget
1.基模:適應環境的思考與動作的基本模式
2.適應
當個體接觸心情竟會以既有基模去解釋新經驗,
使新經驗能夠融入既有基模,稱為"同化"。
若是修正既有基模以適應新事物,則稱為"調適"。

(一)感覺動作期
(二)運思前期
(三)具體運思期
(四)形式運思期

青少年解決問題之特徵:
1.可以系統化設定調查研究計畫
2.經由試驗在較少偏見的情況下紀錄結果
3.能做邏輯結論

道德發展論_Kohiberg
道德是行為的標準和準則,也是個人判斷是非善惡的依據。
設計"道德的兩難",社會公益與個人利益的衝突。

─三期六階段─
循規前期 懲罰服從
利益交換
循規期 他人認同
法治取向
循規後期 民主契約
普遍倫理

1.道德推理與智能發展密切相關
2.道德發展具層次之分
3.多數青少年達循規期

社會認知_Selman
社會角色取替作用
人際衝突─
1.個人
2.友情
3.同儕
4.親子

(一)自我中心未分化─暫時玩伴0
(二)主觀階段─單方協助1
(三)自我深思熟慮─公平競爭2
(四)相互觀點取替─親密分享3
(五)深層與社會觀點─自主相互依賴4

學習理論

操作增強_Skinner
個體的行為是有規則的、可預測的、可控制的,重視
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社會控制、自我控制式改變和塑造個人行為的力量。
社會控制:
1.操作制約
(1)積極增強
(2)消極增強
(3)嫌惡刺激
(4)去除積極增強物
2.描述行為後果
3.剝奪與飽和
4.身體限制

自我控制
1.身體限制
2.物理協助
3.飽足法
4.改變刺激
5.嫌惡刺激
6.替代法

社會學習_Bandura
1.重視認知能力對個體的影響
2.增強作用可以是替身的
3.行為是環境與個人內在事件交互作用的結果
4.認知中介作用
5.觀察楷模、模仿學習

(一)注意
(二)保持
(三)再生
(四)增強

自我效能
1.效能期待(信心)
2.結果期望(預測)
自我效能的來源─
1.成就達成
2.替身經驗
3.口語說服
4.情緒激起

輔導與治療最終目標在於自我規劃,欲達目標有三階段
1.誘發改變
2.類化
3.維持
療法:
1.明顯或替身楷模法
2.隱性或認知楷模法
3.激發自制力

發展任務論_Havighurst
1.接納自己身體與容貌
2.與同齡男女發展是當人際關係
3.情緒獨立
4.追求經濟獨立
5.選擇與準備職業
6.發展符合社會期望的認知技能與概念
7.了解並能努力表現負責任的行為
8.為未來的家庭婚姻做準備
9.建立價值體系

精神分析論

Freud
(一)口腔期
(二)肛門期
(三)性器期
(四)潛伏期
(五)兩性期

1.注重"認同作用"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經由
認同作用吸取他人特質與季札關,使自己感受與
他人的相似性與投入程度,有助於青少年自我發展。
2.重視早年經驗,6歲定終身。
3.青少年心理困擾與衝突來自於兒童期慾望無法滿足的結果,
性衝動的挫折是主要原因。
4.將性衝動轉化為社會所接受的方式之一,為"昇華作用"。
Anna Freud
1.青少年欲力再現
2.本我支配
→自我低挫折容忍力,過度衝動;以自我為中心;
盲目順從且反抗權威;自私、物質取向;不切實際。
3.自我反映固著與僵化
→禁慾主義、理智化,自我防衛機制。
人際關係論_Sullivan
(一)個體生存空間存在人際場
(二)人際溝通不良的焦慮會導致個人心理失常

(一)前青少年→親密動力主義
(二)青少年→色慾動力主義
(三)後青少年
親密關係才是青少年發展重要助力。
輔導階段:
(一)起始階段
(二)探索階段
(三)細節探究
(四)終結階段
心理社會論_Erikson
(一)重視人的一生
(二)每個發展階段皆遭遇心理社會危機
(三)社會文化影響個人成長

嬰兒期 信任不信任 希望
兒童初 自主對羞愧 意志
學前期 創新對罪惡 目標
就學期 勤勉對自卑 能力
青春期 辨識對混亂 忠誠
成年期 親密對孤獨 愛
中年期 活力對頹廢 關懷
晚年期 完美對絕望 智慧
辨識認定類型_Marcia
危機:在人生事件的選擇與決定是否經過"主動決定"的時期
承諾:個人投資和投注心力的程度

類型 危機 承諾
辨識有成(定向) O O
辨識預定(早閉) X O
辨識遲滯(未定) O ?
辨識混淆(混淆) O/X X(不顯著)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青少年_進化理論

複演論 Hall
一、嬰兒期→原始階段
二、兒童期→狩獵階段
三、少年期→農業階段
四、青少年期→現代社會
青少年年齡:12~25歲之間,具有矛盾傾向
生物進化論_Darwin
發展螺旋論_Gesell
"遺傳"導引成熟歷程,個體發展有次序
生長具有前進、後退的現象,移動前會加以"鞏固"。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功能性評量

乃是一種蒐集行為資料並分析其行為功能的過程。
目的在經由有效地蒐集資料與分析,增進行為支持或介入的效果和效率。
A-B-C,前提是件-行為表現-行為後果
一、實施方法
(一)詢問法─功能性評量面談表(FAT)
(二)直接觀察法─功能性評量觀察法(FAO)
(三)功能性分析─實驗操作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認知本位行為改變技巧

想像本位曝露法
一、想像式系統減敏和洪水法
系統減敏為想像焦慮由小至大;洪水法則是一開始便想像最大焦慮情境。
二、內隱制約技巧
想像目標行為及其後果,運作方法包含內隱厭惡、內隱削弱......。
自我教導訓練
假定:「人們對他們自己所說的話,決定他們在其他方面所做的事。」
強調正向內言與對抗負向內言的設計的重要。
實施:
(一)認知示範
(二)外顯引導
(三)外顯自我引導
(四)褪除外顯自我引導
(五)內隱自我引導
認知重組
用來降低或消除不當內隱行為,維持個案情緒問題的思考方式。
一、理情治療法(RET)
五種非理性─
1.絕對的思考方式
2.毀滅性的執著於將小狀況視為很嚴重
3.對於挫折容忍度低
4.過度概括
5.沒有自我價值感
應用

二、認知治療
基本概念為「基模」,企圖發現個案自動思想,協助個案克服盲點。
錯誤認知形式─
1.二分法
2.過度類化
3.任意推論
4.擴大
5.選擇摘要
6.個人化
實施:
1教導個案認識不適應觀念
2.進行個案事件及其情緒反應間的填空
3.排除個人中心化
4.獲得可靠結論
5.改變通則
認知能力訓練
藉訓練個體未曾擁有或使用過的認知能力,來矯正個體是當內隱行為的不足。
一、壓力免疫訓練
1.概念化,探討過去壓力經驗,學習因應方式。
2.行為獲得與演練,個案學系特定行為認知能力。
3.應用
二、問題解決訓練
1.問題定位,了解問題存在與不可避免。
2.界定和形成問題
3.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法
4.做決定
模仿訓練
一、模仿對觀察者的功能
1.教導
2.促進
3.引發動機
4.降低焦慮
5.抑制作用
二、模仿過程
呈現→習得→接受

降低行為技巧

第一節
一、區份性增強
(一)低頻率區分性增強
不當行為頻率減少就提供增強行為後果。
(二)區份性增強其他行為
除了不受歡迎目標外,其他表現的行為皆給予增強。
(三)區分性增強替代行為
增強一群正向行為來做為不受歡迎行為的另一種選擇。
(四)區分性增強不相容行為
先確立目標與行為不兩立的程序,然後增強學生表現出符合目標的行為。
二、消弱
排除或中斷不適當行為之後果的增強效果。
第二節
一、反應代價
拿掉權利、籌碼或活動做為不是當行為之行為後果。
二、隔離
當個體表現出不適當行為時,我們可以終止或停止他們正在進行的喜愛活動。
(一)非隱蔽性,沒被排除在現有增強環境,僅拒絕個體接受增強物。
(二)排除性:安置在低增強價值的區域。
(三)隱蔽性:放到受監督的隔離區。
第三節
一、斥責
二、過度矯正
(一)恢復性矯正
要求個體過度產生是當行為,而使是當行為恢復。
如:推倒房內家具,則要求整理整個房間。
(二)練習性矯正
要求個體重複練習適當行為。
如:不舉手就講話,要求舉手5~10次再發言。
三、體罰

增強物與時制

增強物
一、具體增強物
糖果玩具等,這種增強物較容易達到飽足,只是用短期訓練與工作次數較少的作業上。
二、活動性增強物
可以看電視或打電動等。限制在於有些活動無法在行為後立即給予,
且許多活動是學生與兒童自行可以獲得的。
三、社會性增強物
口語、非口語的回饋,接近或身體接觸。大多搭配其他增強物使用。
優點:
1.易實施
2.立即性
3.少干擾進行中的行為
4.自然發生
四、代幣增強
籌碼,故須有後援性增強物。
五、行為契約
契約明白指出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增進自我管理。
時制
一、固定比率增強時制
買五送一
二、變動比率時制
樂透、抽獎等。
三、固定時距時制
火車時刻表
四、變動時距時制
不定期作業抽查

行為改變技術理論

第一節,行為學習論
一、古典制約─學習取決於訊號和關聯
1.習得
制約刺激是漸進獲得引發制約反應的能力,稱為習得。
2.增強
增強條件反應出現頻率的一切程序。
3.類化,相似刺激引發相似制約反應;辨別,個體只對制約作用中受到增強的制約刺激反應。
4.消弱,單獨出現刺激而沒有增強物多次,制約反應逐漸減弱;自然恢復,消弱後在不經增強程序亦可能自然恢復。
5.次級制約與高級制約
延伸
1.系統減敏法與洪水法
2.厭感原理
二、操作制約─學習取決於行為後果
1.桑代克,試誤學習
2.斯肯納箱─後效強化
延伸
1.厭感原理
2.內隱制約(想像)
3.生理回饋
4.失眠治療控制
三、社會學習─學習取決於觀察
1.學習三源論
2.學習產生並非決定於增強
3.觀察學習與模仿
注意→保留→再製→動機
第二節,認知學習
一、領悟學習
黑猩猩拿樹枝勾香蕉
二、方位學習實驗
老鼠跑迷津
第三節,認知行為改變論
一、改變技術
(一)想像本位暴露法
讓個體暴露在引起焦慮的刺激情境中
(二)自我教導
個體對自己說話
(三)認知重組法
改變個體思考方式與方向













常見諮商學派

心理分析取向
探究當事人過去的早期經驗。
精神分析治療(Freud)
古典精神分析以「本我」為基礎,強調童年的早期發展。
當代精神分析以「自我」為基礎,同時處理童年與成年後的議題。
其人性觀是「決定論」,一個人行為由不自覺的潛意識和童年經驗所決定,
支配潛意識的兩種來源為:本能性衝動(生、死);壓抑。
Freud認為出生後前六年之早期發展,是日後人格發展重要基礎。
1.潛意識,儲藏個人經驗、知識與被壓抑的題材。
2.焦慮,無法控制時,會產生自我防衛。
壓抑作用:將恐懼、痛苦的想法與感覺不自覺地從意識中加以排除。如:想不起來一年前被當掉科目老師名字。
否認作用:拒絕承認事實存在。如:喪子的母親拒絕承認孩子去逝。
反向作用:將內心的衝動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來掩飾壓制內心的慾望。如:一位內心軟弱的人,卻裝出冷漠強硬的姿態。
投射作用:把自己不希望的需求與特質歸諸於他人,認為別人才有那些那些特性。如:有外遇的先生限制自己太太外出,怕紅杏出牆。
替代作用:滿足動機的管道受到阻礙,乃轉換到另一較安全的目標上。如:被上司罵,不敢回嘴,回家後罵小孩。
合理化作用:製造一個自己以及社會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使它看來合乎邏輯。如:面試沒通過,就說是自己不想要,沒盡力爭取。
退化作用:面臨非常強大的壓力時,會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早年階段行為。如:遭遇搶劫後,變得很依賴、常哭泣、吸拇指。
內化作用:將他人的價值與道德標準擷取並吞併成為自己的。如:受虐兒長久下來也認為暴力是解決的唯一方法。
認同作用:對於成功、有價值的事件、組織或個人的特質,使之與自己的觀念一致,以提昇自己的地位。如:家境貧寒,希望自己有天能跟某鉅子一樣富有。
補償作用:發展出一些積極的特質來掩飾弱點或彌補缺陷。如:對自己外貌感到很自卑者努力健身。
昇華作用:將性與攻擊衝動的能量轉向其他管道,是給被社會接納與讚賞的。如:失戀後的憤怒與哀傷,轉向透過繪畫表達出。
抵銷作用:從事某種行為來解除先前的焦慮。如:吵架後送禮。
隔離作用:將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區隔開來。如:被害人敘述被害經過臉上卻毫無表情。
利他作用:採取滿足本身欲望及衝動又能有利於他人的行動。如:喜歡輔導卻被父母要求念醫學系,最後選擇了精神科。
幽默化作用:一種成熟高尚的防衛機轉,適當場合使用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曲解作用:將事實曲解以符合內心需求。
幻想作用: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以幻想的方式想像處理困難,以獲得內心滿足。
此後Erikson擴展「自我」功能,強調心理因素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
PS
移情作用:病人將治療師當成重要他人。
反移情作用:諮商師將個人壓抑情感投射到當事人身上。
上述兩者,精神分析認為並未必會妨礙諮商進行。

認知行為取向
一、認知行為治療
著重當事人認知與行為,認為一但當事人認知、行為有所改變,情緒感受也會跟著改變。
人的壓力來自認知功能障礙,藉由認知改變促使行為和情緒的改變。
又稱理性行為情緒治療法(REBT),認為人生來及具有理性與非理性,且具有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傾向,
卻因天生思考扭曲與後天的自我挫敗而妨礙成長,而困擾的來源主要來自重複性的錯誤思考,困擾核心來自「責備」。

諮商過程像是教育,諮商師為教師,當事人為學生。重點放在現在的經驗上,但不提供過多的溫暖與同理。
諮商目標在於指導當事人從理性信念出發而改變自我。人格ABC理論。
Beck認為,改善情緒與功能不佳的方法,是修正不正確與阻礙功能的思考方式。

二、現實治療(Glasser)
個人要為其所做的事情負責,自己並非過去的受害者。
人生有五大需求:生存、愛與隸屬、權力、自由、快樂。
有效滿足上述需求,可使人覺得可以控制。
當需求未被滿足,心情會不好,並試著尋找讓心情變好的方式。
主張「行為目的論」,人的行凗表現都有其內在動機和選擇,完整的行為是人類嘗試去獲取個人需要與滿足需求。
行為(行動、思考、感受、生理)
現實治療特色:1.強調責任2.拒絕移情3.諮商維持在目前狀態4.避免聚焦在症狀。

人本存在取向
一、存在主義意義治療(Frankl)
人是自由的,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與行動負責,個人是生活的創造者。
六個基本命題:
1.自我覺察的能力
2.自由與責任
3.追求自我認同與他人關係
4.意義的追尋
5.焦慮是一種生活型態
6.覺察死亡與無存
其協助當事人重新檢視個人生活,鼓勵當事人探索各種選擇機會,探索有意義的存在與目的。
二、個人中心治療(Roger)
強調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
人本質就有子我實現與解決問題的潛能,且是可信任的。
個人中心治療目標在於提供一種治療氛圍,著重個人獨立性與統整性,焦點在人不再事,鼓勵發展自我實現的特質。
殂成當事人改變的是諮商師的態度而非技術理論。諮商關係是平等的。

後現代取向
多元思考,多元異質,強調主觀經驗,相信當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合作取向治療
找出在當下如何靠近一個人與其說話的方式,是對話取向的治療。
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注重解決方法的建構。解決導向的對話,協助當事人思考解決方案,以減少挫折感,增加自我效能。
以徵象思考為觀點,當事人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三、敘事治療
如何讓人產生或辨識不同的故事,讓其實行新的意義,帶給其想要的可能性。
人如何賦予過去意義,就表示人將以何種態度面對未來。
語言就是權力,對話可以鼓勵當事人更有勇氣面對問題,從新找到不同的意義。
透過隱喻的對話方式,協助當事人發覺多樣化的關係與選擇。
諮商介入
1.外化:將人與問題分開來看。
2.解構:不將事情視為理所當然,而是藉由故事發展找尋新的意義和發展可能。
3.重寫:改寫故事或有新的發展。


青少年偏差行為原因與防治

第一章、偏差行為成因
壹、人格因素
一、一般人格
Keniston,"疏離症狀"
(一)不信任他人(二)悲觀(三)怨恨(四)自我中心(五)焦慮
(六)人際疏離(七)社會疏離(八)自我污辱(九)文化疏離
(十)不安定(十一)多疑(十二)化外之人(十三)無結構宇宙觀
二、ABCT型人格
Friedman
A型,個性急躁,求成心切,易過度競爭,對他人懷有敵意。
B型,個性隨和,生活悠閒,有耐心,從容少敵意。
C型,克己自治,自我犧牲,姑息讓步,缺乏主見,順從權威。
Zuckerman
T型,追求新奇、未知,喜歡冒險與刺激。(HSS, Hight sensation seekers )
t型,喜歡可以預測,會逃避冒險與刺激。(LSS, Low sensation seekers)
貳、社會技巧與生活適應

參、社會影響
Cloward & Ohlin,成功的樹會與社區應讓敲少年有合法機會去追求成功目標,使他們在追求中獲得酬賞與滿足。

上述情況較為嚴重的是III的少年,他們否定成為中產階級的成員,也否定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所以不會以合法的手段去達成目標。
更由於他們希望改善經濟地位,但不考慮個人奮鬥與努力,因而最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第二章、藥物濫用與防治
壹、吸菸原因與防治
一、原因
(一)尼古丁效果固著理論
刺激酬賞中心,降低警戒而放鬆。
(二)尼古丁規則理論
尼古丁在血液形成固定水準。
(三)多重規則
"情緒",藉由抽菸獲得安全感消除心理不安。
二、防治
(一)反菸教育
(二)坦承告訴吸菸的壞處
(三)協助學生探索自己
三、矯治
(一)尼古丁口香糖
(二)嫌惡治療
(三)操作制約
(四)多重模式
1.激勵戒菸動機
2.訂定戒菸計畫
3.戒菸行為管理
4.透過輔導使當事人不抽菸
貳、藥物原因與防治
原因:
(一)好奇心
(二)社會消遣
(三)環境與情境需要
(四)強迫性使用
Fuhrnamn
一、社會決定因素:父母、宗教、同儕、學校。
二、個人決定因素:低自尊、叛逆、衝動。
防治:
(一)立法與司法
(二)教育與輔導

第三章、青少年行為失常
一、類型
APA:
(一)反抗性失常
(二)注意力不足與過動
(三)適應性失常
(四)反社會人格
二、原因
(一)原生原因:遺傳、神經系統、體質與氣質。
(二)家庭與社會因素
(三)學校因素

Parker & Asher
因果模式
→不良行為是造成不良社會關係的主因。
易發模式
不良行為不一定會造成不良社會關係,只是比較容易。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青少年宗教發展

彿勒(Flower)_六階段論
一、直覺投射信仰
二、神話文字信仰
三、詩意傳統信仰
四、個別反省信仰
五、似是而非鞏固信仰
六、共通信仰
瑞斯(Rice)_宗教信仰五層面
一、儀式
二、經驗性
三、智能
四、意識
五、後果

青少年道德發展

羅傑士(Rogers)_道德三要素
一、道德行為
二、道德情緒
三、道德判斷

青少年道德特徵
一、道德相對主義
脫離二分法,能夠抽象思考並推理,不受制於成人的正確答案
二、道德衝突
三、道德知行不一
四、與成人道德觀疏離

青少年道德發展理論
一、精神分析
Freud
個體的道德觀念與道德型為是受到本能衝動所支配,經由內化與認同作用,
至青少年階段形成超我,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
超我包含自我理想與良心。
自我理想:個人對應該做的事所秉持的信念。
良心:個人應該如何去行動的規約。
Erikson
倘若道德發展不利,會形成固著現象。
最高的道德發展是能達到倫理狀態,具有倫理狀態的個體能夠獨立決定、調和情感與正義並提升道德水準。
信任與不信任,不利則為前道德狀態
自主對害羞與懷疑,不利則為無道德狀態
自動自發對愧疚,不利則為反權威與過度道德性
勤勉對自卑,不利則為道德現實主義
二、社會學習
(一)抗拒誘惑
(二)賞罰控制
(三)楷模學習與替身效應
三、認知發展
杜威_道德發展三層次
(一)本能活動
(二)習俗道德
(三)反省道德
杜威_道德發展三要素
(一)知識
(二)感情
(三)能力
皮亞傑
(一)道德無律
(二)道德他律,具道德實在主義與道德強制性質。
(三)道德自律,合作的道德。
郭爾保
(他律)
1.避罰服從
2.相對功利
3.尋求認可
4.順從權威
(自律)
5.法治觀念
6.價值觀念
Gilligan
女性會在自我與他人的利益間尋求平衡。
(一)個人生存道德
自私轉變為責任
(二)自我犧牲道德
善轉變到真理
(三)均等道德
無暴力




青少年情緒

瑞斯(Rice)青少年情緒類別
一、喜悅
二、抑制
三、敵視
瑞斯(Rice)_恐懼
1.對東西與自然現象
2.對自我有關
3.對社會關係
4.對不知名
瑞斯(Rice)焦慮
1.生理剝奪
2.情緒剝奪
3.與環境的緊張與衝突
巴斯與德奇(Buss & Durkee)
1.打擊
2.間接敵意
3.暴躁
4.負向主義
5.怨恨
6.懷疑
7.口語敵意
不同學者歸類方法不同,但統將喜悅、悲傷、憤怒、恐懼稱為核心情緒

青少年情緒輔導
一、情感反應策略
二、行為輔導策略
1.系統減敏
2.洪水法
3.操作法
4.示範法

青少年的自我

簡單的來說,自我概念是個人對自己整體的看法
自尊則是個人對自己一種情緒性的評估,一種自我價值感

自我概念特性
  1. 具有他人取向
  2. 自我建構的體系
  3. 個人對自己的描述
  4. 自我界定與自我形象的總和
青少年自我概念特徵
  1. 與認知發展平行
  2. 改變速度最大
  3. 明顯的性別差異
  4. 行為與自我概念並非全然一致

達門、哈特(Daman & Hart)_主體我、客體我
客體:身體、主動、社會、心理
主體:延續性、獨特性、意志性、自我思考性

影響自我概念相關因子
派特森、泰勒(Peterson & Taylor)
  • 生物因素
  • 社會文化因素
伯恩斯(Burns) 正負向自我概念回饋圈
艾力克遜,青少年發展危機七大衝突
  • 暫時的觀念對時間的混淆
  • 自我確定對自我意識
  • 角色試驗對負向認定
  • 工作見習對工作僵化
  • 性別分化對兩性混淆
  • 領導順從對權威混淆
  • 意識形態的承諾對價值混淆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青少年性別角色

青少年性別角色歷程
性辨識自嬰兒開始
二歲,能辨識性別差異的字眼,如:爸爸媽媽
四歲,開始知道大人對男女期望不同
五歲,性別發展方向確定

影響性別角色因素_三中介變項
  1. 自我變項
    青少年對自己身體的看法,主要以父母親對身體與性的態度、早期接觸到成人性行為、
    對成長的態度、對自己性別的辨識以及自尊心為根據。
  2. 社會變項
    受到朋友、父母親對儀表與性的看法影響,以及個人受同儕接納程度
  3. 文化變項
    以文化對身體的吸引力,以及初經及手淫等價值標準解釋與評定自己身體發展

歐尼爾_影響性別社會化歷程因素
  • 家庭因素
  • 情境因素
  • 個人因素
  • 心理情緒
  • 經濟因素
  • 社會因素

    性別角色發展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雙親認同理論)
    弗洛依德認為,同性別父母親的認同作用是兒童性別角色形成的主要力量
    二、社會學習理論
    班度拉認為,兒童是經由被酬賞、逞罰、被教導以及對楷模的模仿'形成不同的性別角色
    三、認知發展論
    關注個體內在發展歷程,代表:皮亞傑、郭爾保。
    對外在世界的認知表徵決定了性別的學習
    發展具有三項特徵:
    • 發展是個體結構的基本改變
    • 發展是個體結構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 發展是有組織的
    郭爾保_社會發展
    • 自我概念
    • 對他人概念
    • 對社會世界與社會標準之看法
    上三者重組之歷程
    性別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只對人或對事的僵硬、主觀、武斷的看法 布洛曼(Broverman),將角色刻板印象分兩聚類:
    • 能力
    • 溫暖表達

    性別角色差異原因 霍布金斯(Hopkins)
    • 荷爾蒙改變
    • 性別認定
    • 社會文化


青少年社會化

青少年社會化重要任務
一、獨立
二、辨識自我
三、適應性的成熟
四、學習做個大人

都賽克(Dusek)_青少年社會化五項特徵
一、青少年社會化是一種學習歷程
二、社會化反映文化的期望與刻板印象
三、社會化是個人行為與社會依年齡、性別、社會狀況等所期望之行為間的交互作用的歷程
四、不同世代間,文化期望存有差異
五、社會化是種複雜的歷程

政治社會化
指個人受到父母、老師、同儕、大眾傳播等社會化因子影響
而形成個人政治態度、價值與行為的歷程。
葛拉丁(Gallatin)_政治思考複雜區三層次
(一)間單期
(二)轉換期
(三)概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