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Mead人類學理論

米德根據薩摩亞的田野研究資料,於1928年出版了《薩摩亞人的成年》
(Coming of Age in Samoa)一書,探討了正值青春期的薩摩亞少女的性和家庭風俗,
針砭美國社會對待青少年的方式,轟動一時。在她的觀察中,薩摩亞社會沒有什麼不良青少年,
因為薩摩亞人不要求青少年服從任何清規誡律,青少年不必以反抗成規證明自己的存在。
因此,青少年時期感情上的困擾,完全是文化的產物,絕非是生理傾向成熟時所產生的必然現象。

米德《三個原始社會的性別與氣質》
個人生活在某種文化中,其人格特質與行為表現即為該文化所決定 。
米德以這本書奠定了性別的文化決定論。
文化決定論:特定文化對發展中的個體之人格與行為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文化相對論:各個社會有其各自不同的社會制度、經濟型態、習性、風俗、
儀式與宗教信仰,所以文化是相對的。

.Bronfenbrenner生態學模式

1. 微觀系統(microsystem):最易接觸或具立即影響的家庭、學校、同儕等。

2. 居間系統(mesosystem):微觀系統內各種影響來源之交互作用,如互相增強、互相衝突等。

3. 外部系統(exosystem):青少年未直接參與,但會受影響如父母之工作、社區發展等。

4. 鉅觀系統(macrosystem):文化價值、教育、經濟、宗教、政治、歷史事件、戰爭等。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智力結構

雙因論_spearman
(一)普通因素
(二)特殊因素
群因論_Thurstone
基本心智能力
1.數字能力
2.推理
3.語文流暢
4.語文理解
5.空間視覺
6.知覺
7.記憶
由基本心智能力所發展的次級基本心智能力
才是心智的控制力量。
多元論
Thorndike
(一)社會智力
(二)抽象智力
(三)機械或實作
Garner
1.語文
2.數學
3.空間
4.音樂
5.身體運動膚覺
6.人際
7.個人內在
三因論_Sternberg
1.情境
2.經驗性
3.組合
結構論_Guildford
1.內容
2.運思
3.成果
流體與晶體_Cattell
流體是思考歷程所表現;晶體是經由時間累積。

社會文化論

場地理論_Levin
B=LSP(生活空間)
青少年生活空間快速改變,這些改變有很大的非連續性
青少年的空間是扭曲的,處於二世界的邊際人。
人類學理論_Mead
文化對青少年發展具決定性作用,被視為文化決定論者。
社會文化論_Benedict
青少年是文化期望的產物。
重視文化連續性,使青少年轉換至成人之過程順利有秩序。

認知發展論

認知發展論_Piaget
1.基模:適應環境的思考與動作的基本模式
2.適應
當個體接觸心情竟會以既有基模去解釋新經驗,
使新經驗能夠融入既有基模,稱為"同化"。
若是修正既有基模以適應新事物,則稱為"調適"。

(一)感覺動作期
(二)運思前期
(三)具體運思期
(四)形式運思期

青少年解決問題之特徵:
1.可以系統化設定調查研究計畫
2.經由試驗在較少偏見的情況下紀錄結果
3.能做邏輯結論

道德發展論_Kohiberg
道德是行為的標準和準則,也是個人判斷是非善惡的依據。
設計"道德的兩難",社會公益與個人利益的衝突。

─三期六階段─
循規前期 懲罰服從
利益交換
循規期 他人認同
法治取向
循規後期 民主契約
普遍倫理

1.道德推理與智能發展密切相關
2.道德發展具層次之分
3.多數青少年達循規期

社會認知_Selman
社會角色取替作用
人際衝突─
1.個人
2.友情
3.同儕
4.親子

(一)自我中心未分化─暫時玩伴0
(二)主觀階段─單方協助1
(三)自我深思熟慮─公平競爭2
(四)相互觀點取替─親密分享3
(五)深層與社會觀點─自主相互依賴4

學習理論

操作增強_Skinner
個體的行為是有規則的、可預測的、可控制的,重視
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社會控制、自我控制式改變和塑造個人行為的力量。
社會控制:
1.操作制約
(1)積極增強
(2)消極增強
(3)嫌惡刺激
(4)去除積極增強物
2.描述行為後果
3.剝奪與飽和
4.身體限制

自我控制
1.身體限制
2.物理協助
3.飽足法
4.改變刺激
5.嫌惡刺激
6.替代法

社會學習_Bandura
1.重視認知能力對個體的影響
2.增強作用可以是替身的
3.行為是環境與個人內在事件交互作用的結果
4.認知中介作用
5.觀察楷模、模仿學習

(一)注意
(二)保持
(三)再生
(四)增強

自我效能
1.效能期待(信心)
2.結果期望(預測)
自我效能的來源─
1.成就達成
2.替身經驗
3.口語說服
4.情緒激起

輔導與治療最終目標在於自我規劃,欲達目標有三階段
1.誘發改變
2.類化
3.維持
療法:
1.明顯或替身楷模法
2.隱性或認知楷模法
3.激發自制力

發展任務論_Havighurst
1.接納自己身體與容貌
2.與同齡男女發展是當人際關係
3.情緒獨立
4.追求經濟獨立
5.選擇與準備職業
6.發展符合社會期望的認知技能與概念
7.了解並能努力表現負責任的行為
8.為未來的家庭婚姻做準備
9.建立價值體系

精神分析論

Freud
(一)口腔期
(二)肛門期
(三)性器期
(四)潛伏期
(五)兩性期

1.注重"認同作用"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經由
認同作用吸取他人特質與季札關,使自己感受與
他人的相似性與投入程度,有助於青少年自我發展。
2.重視早年經驗,6歲定終身。
3.青少年心理困擾與衝突來自於兒童期慾望無法滿足的結果,
性衝動的挫折是主要原因。
4.將性衝動轉化為社會所接受的方式之一,為"昇華作用"。
Anna Freud
1.青少年欲力再現
2.本我支配
→自我低挫折容忍力,過度衝動;以自我為中心;
盲目順從且反抗權威;自私、物質取向;不切實際。
3.自我反映固著與僵化
→禁慾主義、理智化,自我防衛機制。
人際關係論_Sullivan
(一)個體生存空間存在人際場
(二)人際溝通不良的焦慮會導致個人心理失常

(一)前青少年→親密動力主義
(二)青少年→色慾動力主義
(三)後青少年
親密關係才是青少年發展重要助力。
輔導階段:
(一)起始階段
(二)探索階段
(三)細節探究
(四)終結階段
心理社會論_Erikson
(一)重視人的一生
(二)每個發展階段皆遭遇心理社會危機
(三)社會文化影響個人成長

嬰兒期 信任不信任 希望
兒童初 自主對羞愧 意志
學前期 創新對罪惡 目標
就學期 勤勉對自卑 能力
青春期 辨識對混亂 忠誠
成年期 親密對孤獨 愛
中年期 活力對頹廢 關懷
晚年期 完美對絕望 智慧
辨識認定類型_Marcia
危機:在人生事件的選擇與決定是否經過"主動決定"的時期
承諾:個人投資和投注心力的程度

類型 危機 承諾
辨識有成(定向) O O
辨識預定(早閉) X O
辨識遲滯(未定) O ?
辨識混淆(混淆) O/X X(不顯著)


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青少年_進化理論

複演論 Hall
一、嬰兒期→原始階段
二、兒童期→狩獵階段
三、少年期→農業階段
四、青少年期→現代社會
青少年年齡:12~25歲之間,具有矛盾傾向
生物進化論_Darwin
發展螺旋論_Gesell
"遺傳"導引成熟歷程,個體發展有次序
生長具有前進、後退的現象,移動前會加以"鞏固"。

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功能性評量

乃是一種蒐集行為資料並分析其行為功能的過程。
目的在經由有效地蒐集資料與分析,增進行為支持或介入的效果和效率。
A-B-C,前提是件-行為表現-行為後果
一、實施方法
(一)詢問法─功能性評量面談表(FAT)
(二)直接觀察法─功能性評量觀察法(FAO)
(三)功能性分析─實驗操作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認知本位行為改變技巧

想像本位曝露法
一、想像式系統減敏和洪水法
系統減敏為想像焦慮由小至大;洪水法則是一開始便想像最大焦慮情境。
二、內隱制約技巧
想像目標行為及其後果,運作方法包含內隱厭惡、內隱削弱......。
自我教導訓練
假定:「人們對他們自己所說的話,決定他們在其他方面所做的事。」
強調正向內言與對抗負向內言的設計的重要。
實施:
(一)認知示範
(二)外顯引導
(三)外顯自我引導
(四)褪除外顯自我引導
(五)內隱自我引導
認知重組
用來降低或消除不當內隱行為,維持個案情緒問題的思考方式。
一、理情治療法(RET)
五種非理性─
1.絕對的思考方式
2.毀滅性的執著於將小狀況視為很嚴重
3.對於挫折容忍度低
4.過度概括
5.沒有自我價值感
應用

二、認知治療
基本概念為「基模」,企圖發現個案自動思想,協助個案克服盲點。
錯誤認知形式─
1.二分法
2.過度類化
3.任意推論
4.擴大
5.選擇摘要
6.個人化
實施:
1教導個案認識不適應觀念
2.進行個案事件及其情緒反應間的填空
3.排除個人中心化
4.獲得可靠結論
5.改變通則
認知能力訓練
藉訓練個體未曾擁有或使用過的認知能力,來矯正個體是當內隱行為的不足。
一、壓力免疫訓練
1.概念化,探討過去壓力經驗,學習因應方式。
2.行為獲得與演練,個案學系特定行為認知能力。
3.應用
二、問題解決訓練
1.問題定位,了解問題存在與不可避免。
2.界定和形成問題
3.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法
4.做決定
模仿訓練
一、模仿對觀察者的功能
1.教導
2.促進
3.引發動機
4.降低焦慮
5.抑制作用
二、模仿過程
呈現→習得→接受

降低行為技巧

第一節
一、區份性增強
(一)低頻率區分性增強
不當行為頻率減少就提供增強行為後果。
(二)區份性增強其他行為
除了不受歡迎目標外,其他表現的行為皆給予增強。
(三)區分性增強替代行為
增強一群正向行為來做為不受歡迎行為的另一種選擇。
(四)區分性增強不相容行為
先確立目標與行為不兩立的程序,然後增強學生表現出符合目標的行為。
二、消弱
排除或中斷不適當行為之後果的增強效果。
第二節
一、反應代價
拿掉權利、籌碼或活動做為不是當行為之行為後果。
二、隔離
當個體表現出不適當行為時,我們可以終止或停止他們正在進行的喜愛活動。
(一)非隱蔽性,沒被排除在現有增強環境,僅拒絕個體接受增強物。
(二)排除性:安置在低增強價值的區域。
(三)隱蔽性:放到受監督的隔離區。
第三節
一、斥責
二、過度矯正
(一)恢復性矯正
要求個體過度產生是當行為,而使是當行為恢復。
如:推倒房內家具,則要求整理整個房間。
(二)練習性矯正
要求個體重複練習適當行為。
如:不舉手就講話,要求舉手5~10次再發言。
三、體罰

增強物與時制

增強物
一、具體增強物
糖果玩具等,這種增強物較容易達到飽足,只是用短期訓練與工作次數較少的作業上。
二、活動性增強物
可以看電視或打電動等。限制在於有些活動無法在行為後立即給予,
且許多活動是學生與兒童自行可以獲得的。
三、社會性增強物
口語、非口語的回饋,接近或身體接觸。大多搭配其他增強物使用。
優點:
1.易實施
2.立即性
3.少干擾進行中的行為
4.自然發生
四、代幣增強
籌碼,故須有後援性增強物。
五、行為契約
契約明白指出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增進自我管理。
時制
一、固定比率增強時制
買五送一
二、變動比率時制
樂透、抽獎等。
三、固定時距時制
火車時刻表
四、變動時距時制
不定期作業抽查

行為改變技術理論

第一節,行為學習論
一、古典制約─學習取決於訊號和關聯
1.習得
制約刺激是漸進獲得引發制約反應的能力,稱為習得。
2.增強
增強條件反應出現頻率的一切程序。
3.類化,相似刺激引發相似制約反應;辨別,個體只對制約作用中受到增強的制約刺激反應。
4.消弱,單獨出現刺激而沒有增強物多次,制約反應逐漸減弱;自然恢復,消弱後在不經增強程序亦可能自然恢復。
5.次級制約與高級制約
延伸
1.系統減敏法與洪水法
2.厭感原理
二、操作制約─學習取決於行為後果
1.桑代克,試誤學習
2.斯肯納箱─後效強化
延伸
1.厭感原理
2.內隱制約(想像)
3.生理回饋
4.失眠治療控制
三、社會學習─學習取決於觀察
1.學習三源論
2.學習產生並非決定於增強
3.觀察學習與模仿
注意→保留→再製→動機
第二節,認知學習
一、領悟學習
黑猩猩拿樹枝勾香蕉
二、方位學習實驗
老鼠跑迷津
第三節,認知行為改變論
一、改變技術
(一)想像本位暴露法
讓個體暴露在引起焦慮的刺激情境中
(二)自我教導
個體對自己說話
(三)認知重組法
改變個體思考方式與方向













常見諮商學派

心理分析取向
探究當事人過去的早期經驗。
精神分析治療(Freud)
古典精神分析以「本我」為基礎,強調童年的早期發展。
當代精神分析以「自我」為基礎,同時處理童年與成年後的議題。
其人性觀是「決定論」,一個人行為由不自覺的潛意識和童年經驗所決定,
支配潛意識的兩種來源為:本能性衝動(生、死);壓抑。
Freud認為出生後前六年之早期發展,是日後人格發展重要基礎。
1.潛意識,儲藏個人經驗、知識與被壓抑的題材。
2.焦慮,無法控制時,會產生自我防衛。
壓抑作用:將恐懼、痛苦的想法與感覺不自覺地從意識中加以排除。如:想不起來一年前被當掉科目老師名字。
否認作用:拒絕承認事實存在。如:喪子的母親拒絕承認孩子去逝。
反向作用:將內心的衝動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來掩飾壓制內心的慾望。如:一位內心軟弱的人,卻裝出冷漠強硬的姿態。
投射作用:把自己不希望的需求與特質歸諸於他人,認為別人才有那些那些特性。如:有外遇的先生限制自己太太外出,怕紅杏出牆。
替代作用:滿足動機的管道受到阻礙,乃轉換到另一較安全的目標上。如:被上司罵,不敢回嘴,回家後罵小孩。
合理化作用:製造一個自己以及社會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使它看來合乎邏輯。如:面試沒通過,就說是自己不想要,沒盡力爭取。
退化作用:面臨非常強大的壓力時,會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早年階段行為。如:遭遇搶劫後,變得很依賴、常哭泣、吸拇指。
內化作用:將他人的價值與道德標準擷取並吞併成為自己的。如:受虐兒長久下來也認為暴力是解決的唯一方法。
認同作用:對於成功、有價值的事件、組織或個人的特質,使之與自己的觀念一致,以提昇自己的地位。如:家境貧寒,希望自己有天能跟某鉅子一樣富有。
補償作用:發展出一些積極的特質來掩飾弱點或彌補缺陷。如:對自己外貌感到很自卑者努力健身。
昇華作用:將性與攻擊衝動的能量轉向其他管道,是給被社會接納與讚賞的。如:失戀後的憤怒與哀傷,轉向透過繪畫表達出。
抵銷作用:從事某種行為來解除先前的焦慮。如:吵架後送禮。
隔離作用:將痛苦的感覺從意識層面區隔開來。如:被害人敘述被害經過臉上卻毫無表情。
利他作用:採取滿足本身欲望及衝動又能有利於他人的行動。如:喜歡輔導卻被父母要求念醫學系,最後選擇了精神科。
幽默化作用:一種成熟高尚的防衛機轉,適當場合使用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曲解作用:將事實曲解以符合內心需求。
幻想作用: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以幻想的方式想像處理困難,以獲得內心滿足。
此後Erikson擴展「自我」功能,強調心理因素對人格發展的重要性。
PS
移情作用:病人將治療師當成重要他人。
反移情作用:諮商師將個人壓抑情感投射到當事人身上。
上述兩者,精神分析認為並未必會妨礙諮商進行。

認知行為取向
一、認知行為治療
著重當事人認知與行為,認為一但當事人認知、行為有所改變,情緒感受也會跟著改變。
人的壓力來自認知功能障礙,藉由認知改變促使行為和情緒的改變。
又稱理性行為情緒治療法(REBT),認為人生來及具有理性與非理性,且具有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傾向,
卻因天生思考扭曲與後天的自我挫敗而妨礙成長,而困擾的來源主要來自重複性的錯誤思考,困擾核心來自「責備」。

諮商過程像是教育,諮商師為教師,當事人為學生。重點放在現在的經驗上,但不提供過多的溫暖與同理。
諮商目標在於指導當事人從理性信念出發而改變自我。人格ABC理論。
Beck認為,改善情緒與功能不佳的方法,是修正不正確與阻礙功能的思考方式。

二、現實治療(Glasser)
個人要為其所做的事情負責,自己並非過去的受害者。
人生有五大需求:生存、愛與隸屬、權力、自由、快樂。
有效滿足上述需求,可使人覺得可以控制。
當需求未被滿足,心情會不好,並試著尋找讓心情變好的方式。
主張「行為目的論」,人的行凗表現都有其內在動機和選擇,完整的行為是人類嘗試去獲取個人需要與滿足需求。
行為(行動、思考、感受、生理)
現實治療特色:1.強調責任2.拒絕移情3.諮商維持在目前狀態4.避免聚焦在症狀。

人本存在取向
一、存在主義意義治療(Frankl)
人是自由的,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與行動負責,個人是生活的創造者。
六個基本命題:
1.自我覺察的能力
2.自由與責任
3.追求自我認同與他人關係
4.意義的追尋
5.焦慮是一種生活型態
6.覺察死亡與無存
其協助當事人重新檢視個人生活,鼓勵當事人探索各種選擇機會,探索有意義的存在與目的。
二、個人中心治療(Roger)
強調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
人本質就有子我實現與解決問題的潛能,且是可信任的。
個人中心治療目標在於提供一種治療氛圍,著重個人獨立性與統整性,焦點在人不再事,鼓勵發展自我實現的特質。
殂成當事人改變的是諮商師的態度而非技術理論。諮商關係是平等的。

後現代取向
多元思考,多元異質,強調主觀經驗,相信當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合作取向治療
找出在當下如何靠近一個人與其說話的方式,是對話取向的治療。
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注重解決方法的建構。解決導向的對話,協助當事人思考解決方案,以減少挫折感,增加自我效能。
以徵象思考為觀點,當事人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三、敘事治療
如何讓人產生或辨識不同的故事,讓其實行新的意義,帶給其想要的可能性。
人如何賦予過去意義,就表示人將以何種態度面對未來。
語言就是權力,對話可以鼓勵當事人更有勇氣面對問題,從新找到不同的意義。
透過隱喻的對話方式,協助當事人發覺多樣化的關係與選擇。
諮商介入
1.外化:將人與問題分開來看。
2.解構:不將事情視為理所當然,而是藉由故事發展找尋新的意義和發展可能。
3.重寫:改寫故事或有新的發展。


青少年偏差行為原因與防治

第一章、偏差行為成因
壹、人格因素
一、一般人格
Keniston,"疏離症狀"
(一)不信任他人(二)悲觀(三)怨恨(四)自我中心(五)焦慮
(六)人際疏離(七)社會疏離(八)自我污辱(九)文化疏離
(十)不安定(十一)多疑(十二)化外之人(十三)無結構宇宙觀
二、ABCT型人格
Friedman
A型,個性急躁,求成心切,易過度競爭,對他人懷有敵意。
B型,個性隨和,生活悠閒,有耐心,從容少敵意。
C型,克己自治,自我犧牲,姑息讓步,缺乏主見,順從權威。
Zuckerman
T型,追求新奇、未知,喜歡冒險與刺激。(HSS, Hight sensation seekers )
t型,喜歡可以預測,會逃避冒險與刺激。(LSS, Low sensation seekers)
貳、社會技巧與生活適應

參、社會影響
Cloward & Ohlin,成功的樹會與社區應讓敲少年有合法機會去追求成功目標,使他們在追求中獲得酬賞與滿足。

上述情況較為嚴重的是III的少年,他們否定成為中產階級的成員,也否定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所以不會以合法的手段去達成目標。
更由於他們希望改善經濟地位,但不考慮個人奮鬥與努力,因而最容易產生偏差行為。
第二章、藥物濫用與防治
壹、吸菸原因與防治
一、原因
(一)尼古丁效果固著理論
刺激酬賞中心,降低警戒而放鬆。
(二)尼古丁規則理論
尼古丁在血液形成固定水準。
(三)多重規則
"情緒",藉由抽菸獲得安全感消除心理不安。
二、防治
(一)反菸教育
(二)坦承告訴吸菸的壞處
(三)協助學生探索自己
三、矯治
(一)尼古丁口香糖
(二)嫌惡治療
(三)操作制約
(四)多重模式
1.激勵戒菸動機
2.訂定戒菸計畫
3.戒菸行為管理
4.透過輔導使當事人不抽菸
貳、藥物原因與防治
原因:
(一)好奇心
(二)社會消遣
(三)環境與情境需要
(四)強迫性使用
Fuhrnamn
一、社會決定因素:父母、宗教、同儕、學校。
二、個人決定因素:低自尊、叛逆、衝動。
防治:
(一)立法與司法
(二)教育與輔導

第三章、青少年行為失常
一、類型
APA:
(一)反抗性失常
(二)注意力不足與過動
(三)適應性失常
(四)反社會人格
二、原因
(一)原生原因:遺傳、神經系統、體質與氣質。
(二)家庭與社會因素
(三)學校因素

Parker & Asher
因果模式
→不良行為是造成不良社會關係的主因。
易發模式
不良行為不一定會造成不良社會關係,只是比較容易。